全国人大 陕西人大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人大机构 工作动态 监督工作 机关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网上信访 县区人大 人大论坛
        您的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关于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7-08 新闻来源:

市人大城乡工委

   为了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牟林乐带领下,我们对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坚持把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中省关于菜篮子建设的决策部署,强化措施,积极推进,狠抓落实,全市蔬菜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产总量不断扩大、流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市场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各级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市政府依据我市的气候地域特征,提出“发展设施菜、提升高山菜、扩大特色菜、增加大路菜”的总体思路,组织制定了全市蔬菜产业和菜篮子工程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和《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扶持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按照市长“菜篮子”、县区长“菜园子”负责制要求,将蔬菜生产作为市、县(区)政府“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农业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促进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 2012年,全市蔬菜面积已达到85.4万亩、产量133.2万吨、产值18.6亿元,人均蔬菜供给能力356公斤。近年来太白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和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镇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每年安排到户贴息贷款2000万元,产业扶植资金10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借贷8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以高山无公害蔬菜为主“一县一业”农业产业格局,2012年全县种植蔬菜1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1%,年产蔬菜37.5万吨,产值2.8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现金收入66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的91.3%,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二)积极推进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发展加快。各县区在巩固特色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按照标准化建园要求,积极推进蔬菜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蔬菜种植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一是通过抢抓国家菜篮子和省上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中、省蔬菜农业现代园区项目落户我市。2009年以来,全市共争取中省蔬菜生产项目资金1.09亿元,扶持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技术先进、示范作用强的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二是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促进设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2011年市财政拿出460万元,2012年从市长预备金和价格调节基金中各拿出500万元,2013年市财政预算列支1000万元,用以扶持全市蔬菜产业发展。三是通过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菜大户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74万亩,占总面积的57.8%,较2009年翻了两番。
  (三)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和推广培训,蔬菜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始终坚持把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作为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蔬菜产品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和培训推广。一是进一步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示范区“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依托农业专家大院、试验站等蔬菜科研机构,不断强化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良种繁育、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技术研发,并聘请40多名教授专家,常驻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二是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技校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平台,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展现场指导、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以镇村农技人员和广大菜农为重点,广泛开展蔬菜专业技术培训。全市每年举办各类蔬菜技术培训660多场次,培训菜农5万多人次。三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蔬菜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园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种植作物技术,为全面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品牌。
  (四)强化质量监管,蔬菜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都把质量安全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要求,初步建立了由1个市级综合监测中心、12个县级检测站、105个镇级检测室和蔬菜种植企业、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内设自检机构为支撑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二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播放视频录像、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对全市12个县区蔬菜专业检测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农产品农药、化肥等残留物技术检测培训,并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上举办的检测技术大比武,不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检测水平。三是严格实行“购进备案、专柜经营、实名购买”的办法,切实加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蔬菜农资投入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从生产源头上确保蔬菜安全。四是在强化蔬菜日常检验检测及监管的同时,严格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产地准出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两个关口。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先后深入蔬菜产业重点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和超市,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多次进行专项检查,不断增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
  (五)积极探索农社农超对接市场销售新模式,蔬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针对我市夏秋两季蔬菜产量大,卖菜难;冬春两季蔬菜产量小,菜价高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从切实维护广大菜农和城乡消费者利益出发,在积极开拓我市境外市场的同时,通过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标准化蔬菜市场示范”等工程建设,改造建成规模批发市场33个,城区农贸市场41个,不断增强市内市场蔬菜流通能力。大力扶持发展一批蔬菜冷链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销售大户,全市蔬菜冷冻贮藏能力已达年50万吨以上,对保障冬春两季蔬菜供给和市场价格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畅通蔬菜流通渠道,通过政府补贴和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引导组织有条件的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菜大户积极探索推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新型蔬菜销售模式,全市共创办各类蔬菜直销店80多家,销售蔬菜品种70多个,年销售4万多吨,极大的方便了城镇居民生活。调研中看到,采取“农超(社)对接”直销模式后,由于中间流通环节减少,运输周期缩短,这些直销店内的蔬菜不仅卖相好,而且价格比市场价普遍低10-20%,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二、存在问题
  (一)蔬菜产业发展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我市情况看,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全省情况来看,我市蔬菜面积占全省蔬菜面积的12%,产量占8.8%,按面积和产量排名,位于咸阳、渭南、西安、汉中之后,这与我市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市除太白县外,大多数县区蔬菜产业规模偏小,且蔬菜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路菜多,精细菜少;大田菜多,设施菜少;粗放管理的低产低效菜田多,标准化生产的高产高效菜田少,致使季节性、结构性、局部性蔬菜过剩或短缺的现象经常存在,特别是冬春蔬菜60%要从外地调入,供给难度增大,消费成本增加。加之我市蔬菜产业抵御大风、暴雨、冰冻和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自然灾害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入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缓慢,设施蔬菜发展不足。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和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全市发展了一批起点高、有规模、示范作用强的标准化蔬菜园区和基地,但就全市而言,这些标准化示范园区数量较少,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设施蔬菜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全市设施蔬菜只占蔬菜总面积的26%,70%以上是大田菜,种植分散、生产粗放、效益低下,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务农的人员大多文化低,体质差,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习惯和满足于传统的生产作物方式。二是发展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的成本较高,农户投入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三是在组织广大农户集中连片发展标准化设施蔬菜方面组织推动不力,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全市目前仅有50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与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极不适应。
  (三)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仪器设备、检测经费严重不足。我市县镇两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基本上是近一两年新组建成立起来的,大多数县区机构挂靠在农业局下属单位,没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市质检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之中,还没有通过国家农产品检测机构认证,检测样品只能送往外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大多数镇级质量安全监管站既没有专业检测人员,又没有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加之蔬菜检测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以定量检测为例,省上安排我市每年蔬菜送检样品600个,每个样品全检费平均1700元,共需检测费100多万元。由于定量检测费用高,各县区、镇大都没有进行这项检测,全市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也只进行简单的自律性检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数量少、规模小、设施陈旧,服务功能不完善,农贸市场分布不均,布点偏少,特别是城市新区缺少蔬菜交易市场;农社农超对接直销工作刚刚起步,直销店数量少,覆盖面少,居民买菜很不方便。以市区为例,全市3个区只有两个蔬菜批发市场,而且面积都在50亩左右,符合国家扶持政策的120亩以上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尚属空白。由于蔬菜市场建设滞后,经营主体多而分散,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致使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加之我市现有蔬菜贮藏加工企业不足30家,以蔬菜鲜销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季节性市场供应调剂能力不强,买菜难与卖菜难的问题时有发生。
   三、建议和意见
  (一)要高度重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生产消费是城乡居民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城乡供给的高度,充分认识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按照市长负责“菜篮子”、县区长负责“菜园子”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措施,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战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力争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设施栽培面积25万亩。要积极争取中省蔬菜产业项目资金,加大市级财政预算,确保蔬菜产业发展资金保障。要进一步优化蔬菜产业投入环境,多方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不断扩大蔬菜产业保险覆盖面,切实消除蔬菜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带动农民致富能力。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努力打造在全国有一定著名度的蔬菜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我市蔬菜市场竞争力。要不断增强蔬菜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冷冻贮藏、冷链运送能力,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努力提高蔬菜产业效益。要在合理吸纳安置农民工就近打工的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企业蔬菜现代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以现代新型蔬菜生产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实现产业致富。要充分发挥好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能人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组织带头作用,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加强科技培训,促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要通过行之有效宣传方式,不断增强广大菜农的科学意识、绿色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意识,夯实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群众基础。把蔬菜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作为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授课、基地实训等授课方式,不断加强蔬菜实用技术培训。要努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蔬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菜农能力,加大田间生产指导管理。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我市蔬菜科技含量。
  (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蔬菜消费安全。蔬菜质量事关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市质检实验室农产品检测机构认证,尽快培训充实蔬菜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及时给县乡两级蔬菜检测机构配齐仪器设备,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落实检测费用,确保检测工作正常开展。要加大对县(区)、镇和蔬菜生产企业(基地)以及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质量检测工作的日常监管,严格执行蔬菜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检测制度。要严厉打击化肥超标尤其是违规使用高度农药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消除蔬菜质量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城乡居民食用新鲜放心的蔬菜。
  (五)加强市场建设,促进产销衔接,提高蔬菜供给能力。要积极争取中省大型农产品市场项目,力争优先在我市渭滨区桥南布点建设一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尽快改造提升金台区、陈仓区蔬菜批发市场,使我市蔬菜市场流通配送能力有较大提升。要进一步加快我市冬春蔬菜储备能力建设,可选择有条件的县、区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增加蔬菜冷冻储藏设施,增强蔬菜市场供给和调剂能力,稳定市场菜价。要进一步推广实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市场直销模式,不断扩大蔬菜直销覆盖面,实现产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同时要注重建立和完善蔬菜产销信息网络平台,有效遏制市场投机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

 

上一篇: 省人大副主任李晓东来我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活动 下一篇: 关于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赵永怀带队调研我市规范性文...
凝心聚力谋发展 实干担当谱新...
宝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
刘其智在参加陈仓区代表团审...
王勇参加陈仓区代表团审议时...
宝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苏少敏带队调研我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
全市羊乳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召开
深学细悟笃行 提升工作质效
陕ICP备2021009238号-1